受標準普爾下調美國國債信用評級影響,近期我市外貿企業(yè)出口收匯難度進一步加大,有些甚至血本無歸。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臺州辦事處提醒,未來一段時間,美國采購商訂單違約率仍處于高位,相關企業(yè)必須警惕收匯風險。
8月5日,全球三大評級公司之一的標準普爾宣布下調美國長期主權債務信用評級,由AAA調降到AA+,評級展望為負面。隨后,全球股市強烈震蕩,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也首次突破“6.4”,再加上美國經濟復蘇前景低迷、失業(yè)率攀升、消費市場疲軟,最終致使當地一些采購商出現“資金斷鏈”甚至“破產”。
據統(tǒng)計,截至8月24日,今年我市共發(fā)生8起出口信保項下美國地區(qū)出險案件,其中6起已查勘理賠,支付賠償金近200萬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賠償額增長近40倍。這在以前是沒有過的。從出險行業(yè)看,主要集中汽車零配件、休閑用品、塑料制品、摩托車等,其中塑料制品違約率最高,賠償金額達80多萬美元。
“這還不包括沒有投保的企業(yè)。”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臺州辦事處主任趙順根表示,美國作為臺州主要的貿易伙伴國之一,很多企業(yè)都將其產品出口該國,由于之前比較相信當地采購商的實力,就沒有為出口貨物投保。但是,在當前情況下,難免會出現一些買方毀約的現象。就拿玉環(huán)一家生產制動器的企業(yè)來說,其向美國一采購商發(fā)送了價值200多萬美元的貨物,但現在該采購商資不抵債,導致一分貨款也不能收回。
趙順根提醒,美債危機可能繼續(xù)蔓延,出口企業(yè)務必提高風險意識,加大風險預警和防范措施。比如,簽訂合同前,要充分了解買方的資信狀況、財務實力、還款來源等信息,避免因其經濟形勢惡化造成庫存積壓或拒收貨物。簽訂合同時,“寄存買家倉庫,買家提貨后,一定信用期限內付款結算”,類似這樣的合同條款盡量不要答應,以免出險理賠時處于被動局面。平時,要多注意系統(tǒng)性風險,并加強收匯跟蹤,加大應收賬款的催收力度,對于已經出現逾期付款的買方,應立即停止貨物發(fā)運。如果條件允許的話,不妨開拓一下東盟、巴西等新興市場,最好不要“把所有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里”。